资讯>正文

看美国石油工业巨头如何挫败政府法案-环球微资讯

2023-06-26 23:48:10来源:科学的历程

载2023年6月7日《中华读书报》

看美国石油工业巨头如何挫败政府法案

穆蕴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上市的工业巨头

公开上市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世界上也有极少数具备上市条件下却选择不上市的公司,据说全美这样的公司有几百家,《隐秘帝国》一书记录的科氏工业集团就属于其中最大的“头部”。

科氏工业以原油开采和炼化起家,同时涉足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管道运输、农业和畜牧业、道路沥青,甚至包括婴儿纸尿裤、纸质餐具、防尘地毯、建筑材料、电子元件和医疗器械等各类行业。尽管许多业务与普通大众生活相关,但科氏工业却向来以低调著称,公司掌舵人查尔斯·科赫始终拒绝上市,书中说他“想方设法将保持公司隐秘和低调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的地步”,晚年更是放出狠话,说想让公司上市除非等他去世。拒绝的理由是,上市公司需每三月向投资者发布公司财报,会“暴露公司太多的秘密”,此外上市还意味着掌舵人必须放弃公司绝对控制权,这也是查尔斯完全无法容忍的。

公开财务数据显示,科氏营运额已远超谷歌、高盛、脸书等知名企业,如此“巨无霸”体量却始终执着于“隐身”,无疑给世人留下了神秘的遐想空间。《隐秘帝国》一书用长达近600页篇幅,批露科氏工业利用美国政治体系和司法制度漏洞逐渐壮大崛起的过程。当然,这种级别的美国老店,回顾往事刀光血影也属正常,书中有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查尔斯自1960年代执掌科氏工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决策事后验证居然达到百分百的惊人胜率,这在商业大亨中也属少见。甚至面对一般猛人不太擅长处理的家庭棘手事务,查尔斯也表现得进退自如,比如身陷家族狗血争端,与亲弟弟争夺科氏工业控制权展开数十年法律讼诉大战,他从头到尾都没失去风度。晚年耗费半生心力亲自培养的儿子不堪压力选择从“储位”临阵逃脱,尽管十分失望,查尔斯也大度另择新的企业掌舵人。

二是书中用了两节篇幅描述科氏工业怎样全力“绞杀”《韦克斯曼·马基法案》(用两位发起人名字命名),这一度是奥巴马政府时代最受瞩目的环境法案。迄今涉及气候议题的论著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类气候组织和研究者对气候问题的科学讨论和争议,二是政府间围绕气候问题引发的能源和发展问题展开的复杂政治博弈,而《隐秘帝国》提供了一个美国顶尖工业巨头逆向操弄气候议题的案例,这较为少见。

全球变暖议题是这样被操弄的

2009年,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开始调整能源政策,试图摆脱传统石油依赖,重视构建低碳、清洁能源体系,并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限制碳排放纳入核心施政纲领。同年下半年,由当时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直接领导的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特别委员会主导的议案《韦克斯曼·马基法案》,成为奥巴马能源政策的核心议题,先在众议院通过投票,随后迅速提交到参议院继续辩论。

该法案长达上千页之多,其精要简言就是:总量管制碳排放前提下,配套碳交易体系。规定在全美分配初始碳排放配额价值约1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一块约占37%将分配给电力公司,相比之下,炼油厂只得到1.7%的配额,在全部配额中占比过小。奥巴马还同时配套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向科氏工业在风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新兴竞争对手发放了数十亿美元的补贴。

到2009年科氏工业经历的一系列“黑暗往事”,从面对工会发动的危及科氏炼油事业的大罢工,到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对科氏原油收集业务展开刑事调查,以及通过电力交易市场攫取暴利,吃掉佐治亚-太平洋公司,最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每件事都涉险过关,但这些都是战术性的,还从没有一次危机像《韦克斯曼·马基法案》一样威胁到科氏工业的未来战略生存。一旦法案在参议院投票通过,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就等于为科氏工业套上致命枷锁——初期那点可怜的法定配额用光,公司就得持续斥重金到碳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

摆在科氏工业面前有几项选择:讨价还价修正法案向有利自身的方向倾斜;努力争取更多的碳排放前期配额;或一劳永逸彻底搅黄法案以绝后患。查尔斯毫不犹豫选择第三条道路,这符合他一贯坚持的战斗作风。

此次阻击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议题的战役,由查尔斯最信任的亲哥哥大卫·科赫(科氏工业另一位实际控制人)直接领导,归纳起来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在这三种手法的连番操作下,情势很快发生惊人逆转,短短几个月法案就从炙手可热变为备受冷落,参议院想找60名参议员讨论该法案,居然连人数都凑不够。谁能想到,一个曾经万众瞩目的法案,最终连投票程序都没进入就无疾而终了。

科氏工业挫败法案的三大手法

第一,资助政治杂耍组织公开搅局。要不是迫于应对法案的威胁,“繁荣美国”这种野生政治组织根本入不了科氏工业的法眼。该组织成立于2003年小布什时代,初期只有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运行经费,自从2009年攀上科氏工业参与气候议题,立刻获得巨额“充值”,2009年活动经费达到1040万美元,2010年飙升至1750万美元,摇身一变成为科氏工业政治行动影响力的核心组织。“繁荣美国”随后在全美3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设立分会,总部为分会统一提供相同的搅局菜单——由科氏工业游说部门亲自设计“分会负责人应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标准菜单”,目的只有一个,对法案展开大规模激烈抗议,造成议案内容在广大民众中引起激烈反对的效果。

第二,打击先前投票支持法案的国会议员。科氏工业从不像其他企业对两党“同时下注”,而是一心一意以幕后“金主”身份直接支持共和党,让其在关键时候为己所用。当法案走到参议院投票阶段,需要共和党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就来临了。国会中并没有足够共和党来投票彻底否决议案,但共和党的抵制可能有助于延缓法案的通过,科氏工业开始着手扶植一批听话的新共和党候选人,直接挑战现任国会议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名叫英格利斯的议员由于固执支持控制温室气体,因此被科氏工业视为眼中钉,接下去选举中他不仅狼狈败给由科氏资助的共和党竞争对手,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处于被暗杀的边缘”。

除此之外,先前在众议院投票支持法案的共和党议员也成为首要打击目标,采用的下作手法包括但不限于:密集电话骚扰,议员私宅后院集会,路上直接围堵,目的就是让这些议员疲于应付出丑难堪,科氏工业私下宣称“要让这些人的政治生活从此变成人间地狱”。

第三、通过资助学界获取有利自身立场的学术研究成果。相较前面两种,这种手法要高级一些,业内称“回音室”战术,简单说来就是科氏工业对一些学者和学术团体所持的“气候变暖怀疑论”观点展开资助,表面这些研究完全独立无附加条件,但最终会融入一系列由科氏工业控制的智库和基金会,各种研究成果最终会被武器化,成为科氏工业必要时候打向敌人的有力“弹药”。

为了从学理上削减法案的说服力,科氏选择一家名叫美国资本结构委员会(简称ACCF)的经济智库,撰写针对法案的分析报告。ACCF的结论是,该法案是一项“反就业、反增长”的法案,如获通过,将在2012~2030年摧毁240万个就业岗位,电价将上涨50%,美国经济将损失3.1万亿美元。

获得学理依据后,接着就是舆论造势,由科氏工业操控的全国制造商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ACCF的研究成果。同时另一家由科氏资助的名为“能源研究所”的智库开始发布新闻稿,对ACCF的研究发现“划出重点”予以推广,制作一系列政治广告反复对公众播放:这项法案将进一步削弱我们本已糟糕的经济——将有更多的失业、更高的税收……为了显得客观公正,这些发布会全程不仅没有提及科氏工业的参与,相反还让人感觉它得到了一个代表大量制造类企业的贸易组织的支持。换言之,科氏工业的观点在新闻稿、参政院证词、智库讨论和政治攻击广告中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公司名字从未出现过。

政府法案被挫败的深层原因

在科氏工业操弄气候议题的三种手法中,“回音室”战术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从2006到2009年未,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变暖真实发生的人数比例从77%下降到了57%。而科氏之所以能短期内通过研究智库有效改变群众认识风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案的科学支撑确实存在先天不足。

法案提议对碳排放进行总量管制的依据是,人类碳排放导致地球变暖,地球变暖超过一定限度人类就会毁灭。这一结论的核心论证来自著名的“曲棍球杆理论”: 过去千年来地球温度一直只有小幅短期波动,但进入20世纪气温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温度曲线变化类似一根末端急剧翘起的“曲棍球杆”。该理论在1990年代末发表后引发激烈争议,比如一种颇具影响的反对观点就认为,15世纪气温可能高于20世纪1980年代之前的气温,过去千年的气候变化曲线根本不是“曲棍球杆”。

一旦地球气温已达千年最高的结论不能确定,法案的理论根基就发生严重动摇,如果人类工业碳排放和地球气温升高并不存在必然联系(15世纪没有工业碳排放地球温度也达到很高),碳排放总量管制从何谈起?事实上,人类用温度计记录地球气温变化的历史不过150年左右,在此之前的气候温度主要通过采集冰芯、树木年轮等进行间接推测,而气候变化机制极端复杂,目前却是很难仅凭有限数据的简单量化对这个问题盖棺定论。

1980年代,欧洲人以地球“吹哨天使”面目开始提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遏制碳排放的议题,背后其实是结合自身条件精心考量的结果:欧洲主要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球具备领先优势,工业化完成后碳排放整体已进入下行趋势,以及党派竞选中坚持“绿色议题”更容易获得选票,等等。

对这一议题大部分国家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跟进,比如美国的态度就取决于两党谁上台执政。共和党和煤、油等传统能源产业关系紧密,像布什家族本身就经营石油产业,所以天然反对这一议题,特朗普的能源举措核心也是全力促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民主党出身的奥巴马,以及拜登则主推绿色环保理念,积极支持全球变暖观念,支持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所以这一角度来看,科氏工业“绞杀”《韦克斯曼·马基法案》的过程,其实就是气候变暖议题顶级玩家之间的博弈而已。

《隐秘帝国:美国工业经济和企业权力的兴衰》,(美)克里斯托弗·伦纳德著,程正译, 中信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定价:98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财经月刊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